关于学习“尹军院长在省评工作上的讲话”的通知

返回首页 发布时间:2010/03/17 13:40:44 分类:通知公告 已经阅读

各位老同志

学校已全文公布尹军院长在省评工作上的讲话,请认真学习。

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尹军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现在我代表学校就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向专家组作简要汇报,请各位专家审议。

一、学校概况

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国家城市建设部创办的长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6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此后学校几经变迁,直到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地方经济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各类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8年以来,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日趋活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目前,学校在校本科生总数8000余名,招生范围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2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共202人。教师中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备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省管优秀专家、省管高级专家、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省管拔尖创新人才、省部级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中青年专家共4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跨世纪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共13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者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者60人。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等13个本科教学单位,设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7个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居于省内领先地位,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教育合格评估,居于国内先进行列。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的学科专业与硕士点建设互进相长。学校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初步建设成为依托城乡建设领域,具有研究生、本科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办学层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土木建筑学科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吉林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高等学校。

二、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审时度势,结合客观条件和自身实际,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建校方略,强化土建学科优势,引领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塑造“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秉承“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大学基本职能,努力建设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工科大学。

按照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明确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人才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总体办学思路。

按照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进一步强化了“五种意识”,即: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意识;因材施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意识;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人才的协调发展、综合提高为一体的质量意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意识。

按照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工科大学。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类型定位: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学科定位: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领域,立足吉林,服务全国。

三、教学建设成效

学校始终突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领导坚持定期听课制度,深入教学一线检查、了解和掌握基层教学工作动态,并要求教学单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学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围绕教学工作中心,抓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教学单位为主导组织教学。学校明确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以教学管理为基本工作职责,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二是坚持机关主动服务教学。围绕教学工作中心,学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要充分体现服务职能。

三是坚持人才配备满足教学。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

四是坚持政策导向倾斜教学。学校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教学工作的激励制度。

五是坚持经费投入保障教学。学校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建设的经费需求,为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学校逐年增加本科教学经费,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条件。

此外,学校还采取有力措施,要求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走上讲台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在教师聘任、评先推优上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保障优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合理,各学科间形成群化关联。学校形成了具有影响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并通过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互相支撑。

二是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优势专业。学校建设有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4个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学科,12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这些重点、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7个专业已建设成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

三是适应社会需求,依托优势学科群创办新专业。学校注重新老专业之间的协调、支撑作用,加强新办专业的投入,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定期开展校内专项评估。在2006年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办专业学士学位资格评审中,我校所有新办专业均获得通过。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传承和完善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基本运行在“四个平台”之上,既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现知识传授和基础训练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是强化基础理论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方案提供宽泛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二级学科下的专业群原则上统一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三是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四是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校设置了素质课程平台,素质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模块。

学校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特别是在2003年启动了系列课程建设工程,并批准了15个校内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立项,几乎涵盖了当时学校的所有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已融入新的培养方案之中,培养计划与国家土木建筑类各种注册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协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加突出。学校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7门、省部级优秀课27门。

四、办学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即:突出土建学科背景,突出工程教育主线,发挥科研促进作用;强化工程训练环节,群化土建学科体系,培养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

突出土建学科背景,突出工程教育主线。

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中,学校以土建学科背景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专业实践平台。许多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强调土建背景的工程教育,注重与之相关教学环节的学时、场所、指导教师等资源配置,保证了工程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科研促进教学作用,强化工程训练环节。

学校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积极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十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5项,几年来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7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8部,有35篇学术论文被EI、SC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教师的科研实力和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鼓励应用型创新性研究,鼓励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促进本科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教师队伍中具有土木建筑工程各种注册执业资格者近100人,6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能力,较好地支持了工程教育主线,保证了工程训练教学环节的质量。

学校拥有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4个校级研究所,并设有设计院、勘测公司、工程监理公司等具有甲级资质的校办企业,这些研究机构、校办企业为教师的工程性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应用型创新性研究的孵化场所和对外窗口。

整合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群化相关专业间的课程体系。

学校强化以土木建筑为背景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脉络,按照彼此协调、相互支撑的原则,建设学科专业群和专业课程体系。以结构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市政工程4个重点学科为背景建设12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二级学科专业;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建设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群;以建筑学专业为依托建设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专业群;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依托建设给水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群。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三实”型人才。

学校以培养基础理论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首先,建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平台,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学科为背景,打通低年级相关专业基础理论课公选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程群;其次,以实践课程群强化工程教育主线,加强学生对工程设计的体验认知,注重学生对综合技能应用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通过工程实践,加强学生对社会环境、地域文化、行业特征等方面社会背景的体验认知,培养学生面向基层、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校经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已获得良好的办学声誉,建立起众多稳定的就业基地,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毕业生社会需求状况,验证了学校长期以来已形成行之有效的特色办学理念。

五、评建工作

学校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为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机遇。自2004年起,学校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把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为重要任务写入学校 “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几年来,学校坚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有效地开展评建工作,各方面工作成果、成绩斐然。

一是学校办学思想进一步明晰。学校围绕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方向性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办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基本形成了具有广泛共识的办学方略。

二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在注重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导思想下,努力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评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师资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明显改观。为培育“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入手,以教风促学风,以学风促校风,营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2004年以来,学科专业建设厚积薄发,新增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7门省级精品课和12门省级优秀课。

六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大幅度增加。为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学校于2005年启动了新校园建设项目,学校在长春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购置70公顷土地,规划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拟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新校园。目前,在完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正积极建设,它将为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努力方向

通过自评自建,学校清醒认识到尽管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综合办学条件和实力尚不能适应新世纪新时代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办学空间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层次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力度、创新性素质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师学术交流活动需要进一步活跃。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在“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目标与措施。

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方面,学校将全面实施“校园发展建设规划”,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到2008年,学校将完成新校园部分建设,2009年实现整体搬迁,届时学校的面貌将大幅改观,育人环境、办学条件将明显改善。

在人才资源建设方面,学校将全力实施“人才资源建设规划”。到2010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将达到800名以上,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力争实现博士、教授数量的“双百”以上目标。同时,健全、完善以更新拓展教师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体系和制度。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将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土建背景教育,拓宽专业方向,完善人文素质、土建背景课程平台建设,推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思维与情感、道德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学术交流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对校园科技文化的组织力度,提高对校园科技文化的指导能力。学校将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努力构建学校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完整体系,营造学校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健康有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学校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和研究机构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创造条件,开辟渠道,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通过2006年到2010年的积极建设,学校将全面实现“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学校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将有明显提升,特色和优势学科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将有较大发展,学校将努力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在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方面将实现重大突破,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凸显,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巩固土木建筑优势,继续增强办学特色,向着建设教学型理工科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迎来各位评估专家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这即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验,又是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全校干部、教师、学生一定虚心接受批评和指正,以此次评估为新的起点,健全、完善自评自建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坚信,有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有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实现“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努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以上汇报,请各位专家指正。

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

  关闭窗口


        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5088号 邮编 130118
         

版权所有:吉林建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程序制作:wang